但是,薛瑄并没有离开理学的根本立场。
他认为治河不能像历史上常做的那样,只图目前的利,而要合于义。他说:目所不见之有色,耳所不闻之有声,言所不及之有义,小体之小也。
世界上的万物依靠它而发育生长,所以它有功于万物,而万物并不能使它为其所用。但王夫之认为有些认识,并不需要经过感觉经验,心虑思维可以直接达到。细人乃颠倒惛瞀,自困于利之中以亟逢其害,斯智者之所大哀也矣。这是证明认识是否正确可靠的一个标准。[21] 王夫之:《周易外传·小过》,第146页。
逆弥甚,失弥速,见晛消,密云散,君子有以预知其‘大吉矣。他还提出,学必以践履为主,不徒讲习讨论而可云学也[31]。这是哲学史发展所证明了的一条重要规律。
朱熹也讲过类似的话,但他是在以理为精神本体的前提下说的,他所谓认识,虽然多少含有认识事物规律的意义,但归根到底还是认识理这个绝对观念。积微而著,由著复微,为四时之温凉寒暑,为万物之生长收藏,为斯民之日用彝伦,为人事之成败得失,千条万绪,粉纭轇轕而卒不可乱,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,是即所谓理也。王阳明更是如此,其所以安于禅学者,只为寻个理字不着[30]。罗钦顺是第一个举起批判王学旗帜的哲学家,同时又是第一个对程朱理学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家。
然则天地间无适而非感应,是故无适而非理。[19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上。
盖工夫至到则通彻无间认物亦我,我亦物,浑然一致,虽合字亦不必用矣。[44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答允恕弟》。罗钦顺认为,理一是一气运动的总规律,分殊是由气化运动所产生的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。有心必有意,心之官则思,是皆出于天命之自然,非人之所为也。
[11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下。二者都根源于物质气,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。[24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答陆黄门浚明》。其一有一无,其为缝隙也大矣,安得谓之‘器亦道,道亦器耶?[5] 按照薛瑄的说法,既然气有聚散,理无聚散,那么,有聚散与无聚散之间,即理与气之间缝隙大矣,怎能说理气无缝隙呢?他指出薛瑄的根本错误仍然是认理气为二物,和朱熹唱的是一个调子。
气散而死,终归于无,无此物即无此理。不然何谓一以贯之?何谓合内外之道?[51]性无内外云者,内外只是一理也。
其分之殊,莫非自然之理。[35]人心之神就是指心的精神作用即认识能力,它能进行逻辑的抽象和推理,从而认识事物之数(必然性)与事物之理(规律性)。
但由于他对理一分殊的改造不彻底,认为太极是人、物共有之理,它不仅在事物之中,而且具于人心之内,因而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程朱所谓理具于心的观点。[3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上。[17] 总之,他认为道器浑然无间,不相分离,道者器之道,不是器外、器上别有一个道。气本一也,而一动一静,一往一来,一阖一辟,一升一降,循环无已。他说,事物之理,皆所当穷,穷到极处,却只是一理。他认为,理不是精神本体,而是物质运动的规律。
[49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上。他说:太极与阴阳果二物乎?其为物也果二,则方其未合之先各安在耶?朱子终身认理气为二物,其源盖出于此。
[25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上。这里,罗钦顺接触到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,并且正确地表述了这种关系。
[44] 他以格物之物为万物,不仅否定了王阳明的错误观点。朱熹认为,理是气之所以能够运动变化的使之然者,也就是主宰者。
[5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下。这一点王阳明自己也是直言不讳的。他又说:或疑所通之理为道,则道乃在乎事物而不在吾心,殊不知事物之理与吾心之理一而已矣。需要注意的是,罗钦顺所谓气,不仅是物质存在,而且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,它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空气。
[48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与王阳明书》。山河大地,吾未见其有良知也。
如果对事物的认识与对象完全符合了,即达到通彻无间了,就能够实现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。朱熹认为,理一和分殊是体和用的关系,他所谓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,正是从唯心主义观点说明二者统一的。
这里罗钦顺以朴素的方式猜测到对立面统一和转化的规律,并以这种规律来说明理,这确实是一个深刻而独到的见解,它把理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了。心之神与事物之理二者是认识同被认识、反映同被反映的关系。
[42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答欧阳少司成崇一》。[41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附录《答欧阳少司成崇一》。他说:理须就气上认取,然认气为理便不是。盖佛氏以知觉为性,所以一悟便见个虚空境界,《正道歌》所谓‘了了见无一物,亦无人,亦无佛,是也。
罗钦顺和其他唯物主义者一样,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般的科学的物质概念,他所说的气还只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,但这是一切朴素唯物主义者所不能避免的。求其良知而不得,安得不置之度外邪?[41] 大而天地,小而草木金石,均未见其有良知。
但事物的规律和事物本身毕竟不能等同。[6] 罗钦顺:《困知记》卷下。
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,是从程朱理学向唯物主义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。罗钦顺(1465-1547)是明中期的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